刘兆忠 主要事迹材料

刘兆忠,1988年入路,先后从事过养路工、养路班长,现任铁牛庙工务工区工长。自担任线路工长以来,以身作则,带领班组同志脚踏实地,精心维护着铁路的生命线。

刻苦学习,做技术业务的骨干。作为一名养路工,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他坚持制定学习计划,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边干边学。经过理论知识的刻苦钻研,实际操作的反复演练,逐渐掌握了线路的各项技术参数和维修要领,练就了一双只要往线路上一站,就能看出曲线圆顺不圆顺,直线直溜不直溜,前后高低平不平的“火眼金睛”。多年来,在岚山管理处、轨道交通集团组织的技能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提高自身技术业务的同时,针对工区季节工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采取“一帮一”的办法,结成对子,言传身教,坚持每日一题,每周一学,每月一考。通过学习帮教,员工的业务知识和作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管辖的 12公里正线、17组道岔、6条站线合格率达100%,优良率95%以上,线路质量稳定提升。2010年10月,公司在坪岚线首先实施了1.8公里普通线路改造为无缝线路,新设备的投入运用给工区的维修养护工作提出了挑战。他面对困难不畏缩,凭着一股对业务不服输的韧劲,勇挑重担,积极带领工区员工通过自学和邀请国铁专家现场指导,迅速掌握了维修养护技能,确保了无缝线路运用的安全畅通。

开拓思维,做创新维修养护的样板。随着运量增长和重载列车的开行,对线路维修养护的标准和要求更加严格。他经过反复实践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线路稳定的技术措施。针对坪岚线K6+100-K6+425路段,线路半径小,侧磨严重,病害多的实际,他根据多年经验采取利用旧轨把原先钢轨错接改造成了对接的方式,达到了列车行驶平稳,更易保养的效果。针对道岔几何尺寸变化较快、病害易发、仅靠单一抽换木枕这一传统养护方式难以保持的难题,他大胆设想并利用业余休息时间,研究加长了轨距杆长度并改造两端轨卡与抽换木枕相结合的方法锁定轨距,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延长了维修周期,从而有效遏制了病害频发。线路钢轨低接头病害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他经过反复观察实践,摸索出了利用自制夹板卡铁与焊补接头、起道捣固、定期养护“四结合”的方法,既消除了低接头病害,又提高了线路质量,保证了列车平稳运行。这些维修经验现已在坪岚线推广,收到了良好效果。工区在每月的设备维修质量评定中始终保持在全段前列,连续被评为管理处“自控型班组”和“标准化工区”,工区28名员工全部被命名为“标准化员工”,工区所辖3处道口均被命名为“标准化道口”,成为名副其实的“放心工区”。

爱岗敬业,甘做铁道线上的“铺路石”。铁牛庙养路工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他多年一直坚守在此。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许多年轻人都千方百计调换工作,他却始终如一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以路为家,吃住在工区。每天早晨带领大家上道作业,下午日落而归,在区间作业有时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他从无怨言。线路工的工作场所是线路,夏季烈日炎炎,线路钢轨温度有时能接近50摄氏度;冬季寒风刺骨,他行进在线路上。尤其是整治线路病害时,有时为减少对运输生产的影响维修时间安排在下半夜,正是在别人熟睡时,他却要在漆黑的荒野下带着队伍整治线路病害,可他无怨无悔,从不叫苦叫累。列车安全畅通,工务是关键,线路是基础,刘兆忠始终把“以汗水换质量,以质量保安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他在每次设备检查中,精检细查,从不让每一处设备病害从眼皮底下溜走。辖区内的每一米钢轨、每一组道岔、每一座桥涵、每一段路基都了然于胸。2009年9月19日凌晨3时15分,因台风“韦伯”登陆,他和工区人员冒雨检查线路,当行至K11+150处时,发现一颗大树横卧在线路上,严重危及列车安全,情况十分严峻。他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及时通知车站值班员,并迅速组织工区人员进行抢险,由于该险情的发现及时和处理得当,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多年来,刘兆忠在养路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践行着“勇当火车头、甘做铺路石”的企业精神,默默地奉献着,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年年被评为管理处先进生产者。2010-2012连续三年被评为轨道交通集团先进生产者,成为享受公司特别奖励津贴的工务系统第一人;2012年又荣获轨道交通集团安全生产“金星奖”先进个人。